专利预审的核心问题

· 专利业务


目前保护中心还在持续审批中,我推断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大概率都会设立省级保护中心,只是时间先后问题。像知识产权传统大省,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山东等地,可能每个市都会有。而像陕西,或许主要集中在西安。这个要看地方政府的投入了,取决于整体基数、企业情况、需求度等等。保护中心的设立,背后是国知局和地方政府资源的投入,既然投了钱和人力,自然希望能好好运作。

保守估计未来5年专利预审还是会存在的,但运作模式会不断优化,从不规范走向规范,再到逐步退出历史舞台,这都需要时间。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,在十四五指标确定能完成的情况下,2025年一季度授权率有所下降,这对预审影响不小。所以说,以前预审通过后,专利基本就能授权的情况不会一直存在,虽说审查时可能还会有一定倾斜,但力度大不如前。

预审的本质

按照国知局的审查逻辑,早期是依靠局里公务员审查,随着专利申请量在2008年后迅速增长,审查力量不足的问题凸显,于是成立了北京审协。后来,我国要做世界的专利拥有国,为了推动专利事业发展,2012-2014年左右,各地纷纷成立审协。但审协人数是定额定编的,审查能力还是跟不上日益增长的申请量。这时,采取了下放审查权的策略,各地政府出钱、出人、出力开展预先审查。预审通过的专利,在审查时会采取特定的处理方式。不过,这种审查权下放也带来了问题,比如审查质量和方式存在差异,还受到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申请、高价值专利的十四五指标、地方特色支持政策以及提质增效要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。

预审对专利保护的影响

正常流程下,如果申请专利时没有勾选提前公开和实质审查乃至于实审费也没交,那专利申请提交后,国知局会在18个月内保密,18个月期满若未撤回则公开,之后申请人缴纳实审费并请求审查,审查员再进行12个月审查后决定驳回或授权。在这18个月里,专利内容只有申请人和国知局知晓。而且,未公开的专利在审查创造性时不能作为对比文件。举个例子,2025年4月3日申请专利a,6个月后基于a进行改进优化得到专利b,若a未公开,审查b时a只能用于评价新颖性,不能评价创造性,这就给申请人充分的时间在18个月内基于a进行多次改进,衍生出多个专利,实现专利布局。 然而,预审打破了这种节奏。

通过预审的专利,从递交到预审中心一周后就要交到国知局,两周左右公开,45天或78天就授权。这样一来,原本18个月的保密期大大缩短,只剩下1个月,企业失去了后续17个月的专利布局时间,授权的专利可能保护范围小,难以充分保护创新成果。从企业商业和投融资角度看,这影响可不小。比如一家估值5亿准备B轮融资的公司,专利经预审快速公开后,可能因专利数量少、质量一般、保护范围小,导致估值降到1亿。

投资人看到这样的专利情况,可能就不愿意投资了,因为投资投的就是创新驱动,投的就是创新成果能通过专利排他,如果有资本介入仿制产品还告不了他,那对公司影响是极大的。所以预审会破坏持续创新的逻辑。再以城市产业发展为例,若某城市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,鼓励企业将创新成果通过预审快速授权,但这些专利没有合理布局,都不能排他,无法形成有效的专利保护链,终会使整个产业内企业的专利价值归零,严重影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。要不要提前公开和实质审查

这个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,有些专利是着急授权的,有些是不着急的。比如想看看竞品怎么做,想看竞品朝哪个方向跑,此时不着急授权,因为准备分案的时候要量身定做一些分案来把竞品搞定。只要竞品产品不出来,就要一直准备分案,要重新驾驭权要,从而保持威慑性。

来源:知产人李鑫 免责声明: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