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利中的充分公开与公开换保护

· 专利业务,中国专利新闻

充分公开

“充分公开”包含三个关键要素:清楚、完整、能够实现。关于清楚、完整和能够实现的具体解释大家可以自己搜索下,这里不做详细介绍。清楚和完整的程度,是要达到本领域技术人员看到了申请文件就能够实现,也就是说,能够实现是判断清楚和完整的依据。充分公开是申请人在撰写说明书时必须满足的要求,一旦说明书没达到“充分公开”,后果很严重。专利申请大概率被驳回,因为审查员觉得你藏着掖着,没履行“公开换保护”的约定;就算侥幸拿到专利,后续也可能被竞争对手抓住把柄,以公开不充分为由申请专利无效,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,前期投入全白费。

公开换保护

专利制度的本质是“公开换保护”,在保护期间,专利权人能独占市场,他人未经许可使用专利技术就是侵权。 这种“公开换保护”有着多重意义。一方面,公开能极大促进技术进步。专利文献就像一个巨大的技术宝库,全球90%以上新技术情报汇聚于此,科研人员能从中获取灵感、避免重复研发,企业也能依此洞察技术趋势、优化创新策略。比如智能手机领域,各品牌厂商通过研究彼此公开的专利,不断改进屏幕技术、拍照功能等,推动行业快速发展。另一方面,和商业秘密保护相比,专利的“公开换保护”有独特优势。商业秘密虽无需公开,可一旦泄密,权利瞬间丧失,像可口可乐配方,公司得花大力气严防死守;而且商业秘密无法阻止他人自主研发出相同技术。而专利公开后,即使他人研发出相似技术,只要在专利有效期内,依然受专利权人制约,专利权人还能通过许可他人使用专利技术获取收益,进一步推动技术传播和发展。

两者的相互关系

“充分公开”与“公开换保护”紧密相连、相互依存。“充分公开”是“公开换保护”的前提,申请人若想获得专利独占权,就得按规定把发明创造毫无保留地公开,让同行能依据公开内容复制出来,这是专利制度运行的基础。要是公开不充分,就没法被授权,或者即便授权了,后续也会被无效。反过来,“公开换保护”又为“充分公开”提供了动力。申请人辛苦研发出新技术,为的就是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,通过获得专利保护实现技术的商业价值。专利带来的独占权意味着企业能在一定时期内垄断市场,获取高额利润,还能许可他人使用专利技术收取费用,这对研发投入是很好的回报。如此一来,申请人就愿意把技术细节充分公开,换取专利保护,进而激励更多创新投入,形成良性循环,推动整个行业技术不断向前发展。

应对措施

在实际操作中,申请人想要完美平衡“充分公开”与“公开换保护”并非易事,面临诸多挑战。一方面,申请人担心公开过多技术秘密。另一方面,说明书撰写难度较大。即,既要让同行理解并能重现,还得守住关键技术点,挑战重重。面对这些挑战,建议申请人可从以下几点应对: 一是提前做好技术规划。在专利申请前,把哪些是可以申请专利的核心创新点,哪些是需保密的关键技术,区分出来,对不同部分采取不同保护策略,如部分申请专利,部分作为商业秘密。二是找经验丰富、熟悉技术领域的专利代理师撰写申请文件。三是在申请前进行充分评估。内部组织技术专家、IPR,从技术可行性、法律合规性等多维度审视申请文件,预估公开后可能面临的风险,提前调整优化,尽量把问题解决在申请阶段。这一点相对难以实现,它对技术专家和IPR的要求相对较高,且投入的时间多,建议重点核心案件进行。

原创 詹守琴 专利人詹守琴 免责声明: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。